用户的问题是关于在没有实际欠款的情况下,是否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具体来说,用户希望了解在没有欠款的前提下,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签订合同并获取对方财物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该条款明确指出,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和“欺骗手段”,而并非必须存在欠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是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关键。即使没有实际欠款,只要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且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了对方财物,就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欺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伪造文件等。即使没有欠款,只要行为人通过这些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交付财物,就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具体内容同上)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较大标准为人民币2万元至10万元。因此,即使没有欠款,只要骗取的财物达到这一标准,就可能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2000元至1万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价值人民币3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价值人民币2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受害者可以通过向公安机关报案,启动刑事程序,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同时,受害者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财物或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具体内容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综上所述,即使没有实际欠款,只要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对方财物,数额达到法定标准,就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受害者可以通过刑事和民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