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明确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的区别,特别是在法律界定、行为目的、欺骗手段、违法程度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防范相关风险。
法律界定: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诈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属于刑事犯罪;而合同欺诈则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更多涉及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关于可撤销合同的规定处理。
行为目的:合同诈骗的核心目的是非法占有对方财产,具有明显的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而合同欺诈的目的则较为多样,可能是为了获取不当利益,也可能是为了在交易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不一定直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欺骗手段:两者都可能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诈手段,但合同诈骗中的欺诈手段往往更为严重,直接导致财产损失,且欺诈方通常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合同欺诈中的欺诈手段虽然也能误导对方,但欺诈方可能仍有履行合同的意愿或能力,只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影响了合同的公正性。
违法程度及法律后果:合同诈骗由于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构成刑事犯罪,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包括有期徒刑、罚金甚至没收财产等刑罚(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而合同欺诈主要是民事违法行为,受骗方可请求法院撤销或变更合同,要求赔偿损失(依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一百零七条)。但在某些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合同欺诈也可能触犯刑法中的其他条款,如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等。
最新法律依据: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替代,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第七编“合同”对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等作出了全面规定,其中第一百四十八条至一百五十一条对欺诈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可撤销,并保留了受害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总结: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虽有相似之处,但性质、目的及法律后果截然不同。合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侧重于非法占有目的及严重欺诈手段;而合同欺诈多为民事不诚信行为,侧重于意思表示的瑕疵。理解两者差异有助于在商业活动中准确识别风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