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合同诈骗行为达到什么程度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具体的刑期是如何确定的。这一问题涉及刑法中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数额、情节等因素的考量。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这里的关键在于“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数额较大”一般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
其次,合同诈骗罪的刑罚根据犯罪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提到的“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同样参照上述司法解释进行界定。
再次,除了犯罪数额外,法院在量刑时还会考虑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认罪态度、退赃情况、被害人谅解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判决结果,包括是否适用缓刑、减刑等。
此外,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和量刑标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变化而调整,因此,最新、最准确的法律依据应当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新发布的司法解释为准。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不仅取决于犯罪数额,还受到犯罪情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涉嫌合同诈骗的行为,一旦达到法定的立案标准,即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具体刑期则需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判决。
最后,面对合同诈骗指控,当事人应积极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了解自身权利与义务,以便在法律程序中做出合理应对。同时,社会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避免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