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似乎是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责任归属,尤其是关注于哪一方应对此负责。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因为合同诈骗罪的责任方通常是实施诈骗行为的个人或组织。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分析合同诈骗罪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
主体资格:合同诈骗罪的主体通常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他们故意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对方财物。
主观意图:行为人必须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这是构成诈骗罪的核心要件。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欺诈行为: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诱使对方做出错误决定,如在合同中投入资金或财产。
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的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而不是通过合法方式履行合同。
损失结果:受害人的经济损失是判断合同诈骗罪的重要标准。《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责任方是实施欺诈行为的个人或组织,他们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至于最新的法律规定,可参考2015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该条款明确了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量刑标准。因此,对于涉及合同诈骗的行为,法律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根据诈骗金额和具体情节,处以相应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