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是想知道:在银行贷款合同中涉及诈骗行为时,如何从法律角度界定、法律责任如何划分、构成犯罪的要件有哪些、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以及受害者应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法律界定: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若在签订、履行银行贷款合同时,故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银行数额较大的贷款,即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律责任划分:在银行贷款合同诈骗案件中,直接实施诈骗行为的主体承担主要刑事责任;如银行内部人员参与或明知诈骗行为而未阻止,则可能构成共犯;银行作为受害方,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追偿损失。
犯罪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且该行为导致银行陷入错误认识并发放贷款,造成的损失达到法定数额较大标准。
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也对“数额较大”的标准进行了明确。
法律救济途径:受害者银行可首先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其立案侦查;同时,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经济损失;也可单独提起民事诉讼,主张解除贷款合同、返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等。
总结来说,银行贷款合同中的诈骗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刑法,不仅将面临严厉的刑事责任追究,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对于受害银行而言,依法及时运用刑事和民事两种法律手段进行维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