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关于“野生甘草合同诈骗”的法律性质及其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从法律角度来看,这涉及到了合同法、刑法中有关诈骗罪的规定以及相关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合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65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关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则该合同自始无效或部分无效。例如,《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非法采集、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诈骗行为认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在签订合同时存在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行为,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刑事责任追究:对于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人,除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还应当依照《刑法》的相关条款追究其刑事责任。特别是当涉案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时(各地具体数额标准不同),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行政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对于未经许可擅自采集、运输、销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行为,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植物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可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17号)等相关司法解释,在特定情况下,侵害方还需承担修复受损环境或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等额外责任。
总之,“野生甘草合同诈骗”不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同时也触犯了国家关于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涉事者不仅要面对民事诉讼风险,还可能面临严重的刑事与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