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合同诈骗是否设有除斥期间,以及这一概念在法律上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以下将从合同诈骗的定义、除斥期间的概念、相关法律规定、司法实践及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而非民事纠纷,因此其处理方式与普通民事合同纠纷不同。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行使,超过该期限则丧失该权利的制度。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如撤销权、解除权等,而不适用于请求权。
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案件通常涉及刑事追诉时效的问题,而非除斥期间。刑事追诉时效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经过一定的期限,国家不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最长为20年,特殊情况需报最高检核准。
例如,在“张某合同诈骗案”中,张某于2010年通过伪造合同骗取他人财物,案发后逃逸。2025年,公安机关将其抓获。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追诉时效为15年。因此,张某的行为仍在追诉时效内,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不适用除斥期间的概念,而是适用刑事追诉时效。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最长为20年,特殊情况需报最高检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