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签订真假两份合同以实施诈骗行为的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等条款。
一、法律性质分析
签订真假两份合同的行为,在民法上属于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在刑法上,则可能构成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如果通过虚假合同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时,即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二、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因此,受害方可以要求法院撤销基于虚假信息签订的合同,并有权向欺诈方索赔由此造成的损失。
三、刑事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证据收集与证明
对于涉嫌此类犯罪的行为,需要收集包括但不限于双方往来邮件、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能够证明存在欺诈意图以及实际造成损害结果的相关材料作为证据提交给司法机关。
五、预防措施
企业或个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增强风险意识,仔细审查对方提供的所有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必要时可聘请专业法律顾问进行把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警处理。
总之,利用签订真假合同来达到非法目的不仅会受到严厉的民事制裁,还可能面临严重的刑事处罚。为了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建议社会各界人士提高警惕,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