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当合同诈骗的金额未达到刑法中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时,是否还能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简而言之,即使诈骗金额较小,也存在其他途径来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针对此类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7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即使涉案金额较小,受害者仍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损失或解除合同。
行政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如果情节较轻,则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此,即便金额不足以构成刑事犯罪,也可能面临相应的行政制裁。
信用惩戒: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失信行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对于有严重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人,相关部门有权将其纳入失信黑名单,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高消费等活动。
行业自律:许多行业协会都制定了内部规范来约束会员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一旦发现会员存在欺诈等不当行为,协会可根据章程对其进行警告、罚款甚至取消会员资格等处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这意味着即使是小额交易中的欺诈行为,消费者也有权获得额外补偿。
综上所述,即使合同诈骗金额未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受害者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救济,包括但不限于提起民事诉讼、申请行政处罚以及利用社会信用体系等手段。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