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知道:假合同是否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对此,作为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五个关键法律角度进行详细解析,并援引最新、完整的中国法律依据。
欺诈行为的存在: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首要特征在于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诈行为。假合同本质上即为虚构的交易载体,通过伪造、篡改或假冒他人名义签订等方式,使对方当事人误信其真实有效,明显符合欺诈行为的要求。
非法占有目的:《刑法》对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明确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签订假合同时,行为人明知无履行能力或无履行意愿,却诱骗对方交付财物或履行义务,意图永久性地剥夺对方财产所有权,显现出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利用合同形式:《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列举的五种合同诈骗情形中,均涉及利用经济合同。假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表现形式,被行为人用于骗取对方信任,进而实现其非法占有目的,无疑属于利用合同形式进行诈骗。
造成财产损失:构成合同诈骗罪需导致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签订假合同的行为,常导致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而支付货款、预付款、保证金等,或者履行其他财产性义务,实际造成经济损失,满足这一条件。
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6〕12号)及后续相关司法解释,合同诈骗罪入罪门槛通常为诈骗数额较大。假合同诈骗所涉金额达到法定标准,或虽未达数额标准但有其他严重情节(如多次诈骗、诈骗救灾款物等),亦可构成犯罪。
综上所述,假合同完全具备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各项法律要件,包括欺诈行为、非法占有目的、利用合同形式、造成财产损失以及达到一定数额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因此,假合同不仅能构成合同诈骗,且在满足法律规定的情形下,行为人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