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根据中国法律,合同诈骗是如何被认定的,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这涉及到合同签订过程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当事人主观意图、客观事实证据、损害后果及因果关系等多个方面。
欺诈行为的存在:合同诈骗的核心在于一方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非法占有的目的:除了实施了欺骗性的行为外,还需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这种主观恶意是区分普通民事欺诈与刑事犯罪的关键点之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1998〕7号),“对于因经济纠纷提起诉讼,而该纠纷涉嫌经济犯罪的……如果经审查确属经济犯罪,则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处理”。
客观事实与证据收集:在认定是否构成合同诈骗时,需要有充分且可靠的证据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书面材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公通字[2017]25号)中提到,“公安机关对涉嫌经济犯罪的行为进行侦查时,应当依法全面、客观地收集和固定证据”。
造成的实际损失:只有当被害方因受骗而遭受了直接经济损失时,才能进一步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责任。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00条也明确规定了“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果关系的确立:最后一点是要能够证明受害人的损失是由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如果没有明确的因果联系,则难以成立合同诈骗罪名。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综合考虑行为性质、动机目的、证据链条、损害程度及其间因果关联性等因素。实践中,司法机关会依据上述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严格审查每一起案件的具体情况,确保公正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