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合同作假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以及如果构成犯罪,其法律定义和量刑标准。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看,合同作假是否构成合同诈骗,主要需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欺诈的故意:合同诈骗罪的关键要素是行为人必须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如果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一方明知无能力或无意愿履行合同,但仍诱骗对方签订,可能涉及诈骗。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若在合同中作假,如伪造签名、篡改合同条款等,以此来欺骗对方,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诈骗。
非法占有目的:如果合同作假是为了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如预付款、保证金等,这可能符合合同诈骗罪的要件。
因果关系: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必须是由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直接导致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合同作假,受害人不会遭受损失。
损失的实质性:诈骗金额需要达到法定的刑事立案标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结来说,合同作假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可能构成合同诈骗。具体是否构成犯罪,需要依据具体案情,结合法律规定进行判断。为确保合法权益,遇到此类情况,应尽快寻求专业法律援助,以便准确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