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概述:用户想了解“失信被执行人”在合同诈骗中的法律责任及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
资深高级律师角度分析: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失信被执行人如涉及此类行为,除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还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拘役乃至有期徒刑等刑罚。
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失信被执行人作为合同一方,如有欺诈行为导致对方损失,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信用惩戒: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失信被执行人将被纳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受到一系列信用惩戒措施,如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限制贷款等。
财产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这意味着即使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其名下可供执行的财产依然会被依法强制执行以偿还债务。
联合惩戒机制:国家已建立起多部门、多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失信被执行人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融资信贷等方面实施联合惩戒。
总结:失信被执行人涉及合同诈骗时,不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还将受到信用惩戒,包括财产执行在内的多种严厉制裁。因此,对于遭受合同诈骗的受害者而言,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得到公正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