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在询问的是,如果遇到合同诈骗的情况,作为受害者是否可能为诈骗者出具谅解书,以及这将如何影响法律诉讼。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涉及到五个关键点:1) 诈骗行为的定义和定性,2) 被害人谅解的意义,3) 谅解书的法律效力,4) 法院对此的考量,以及5) 是否影响量刑。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是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的关键法律依据。
其次,受害者的谅解可能会对量刑有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诈骗行为可以被忽视。谅解书可能减轻诈骗者的刑事责任,但不能改变其犯罪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从宽处理的若干问题的规定》,被害人的谅解可以作为从轻处罚的一个考虑因素。
再者,谅解书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尤其是涉及赔偿、道歉等实质性补偿措施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二条,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至于法院的考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从宽处理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会综合考虑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退赃、赔偿情况及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因素,依法决定是否从宽处罚。
总结来说,虽然受害者的谅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院的判决,但从诈骗行为的定性和量刑上,谅解书并不能完全豁免或减轻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中国法律体系中,合同诈骗的受害者出具的谅解书可以作为一个从轻处罚的因素,但不会改变诈骗行为的非法本质。因此,即使得到受害者谅解,嫌疑人依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