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的是关于合同诈骗的严重性及其相关法律后果。他希望了解在法律层面上,合同诈骗的具体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定义与构成: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这包括五种具体情形:(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法律责任:合同诈骗一旦达到法定的“数额较大”标准,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民事赔偿:除了刑事责任外,诈骗者还必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受害方可以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要求其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并可主张因欺诈而产生的损失赔偿。
行政处罚:若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如无照经营、虚假宣传等,还将面临行政处罚。
公安机关追诉时效: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为五年,自犯罪之日起计算。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不仅可能导致刑事惩罚,还涉及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严重损害社会经济秩序和个人权益。因此,务必遵守法律规定,避免此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