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顾名思义,是利用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的行为,因此,存在合同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前提条件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合同”不仅限于书面形式,口头协议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视为合同。
合同的存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明确指出,合同诈骗行为必须是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没有合同作为载体,便无法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意味着,合同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只要能够证明合同的存在及其内容,就可以满足合同诈骗罪中对合同的要求。
合同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即使存在合同,但如果该合同本身是虚假的、非法的,或者签订合同时一方存在欺诈行为,也足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五种具体的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
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构成合同诈骗罪,除了客观上存在合同以及欺诈行为外,还需要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主观上的故意。这是区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的关键点之一。
合同诈骗的数额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的标准分别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成立确实需要存在合同,且该合同可以是任何形式,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欺诈行为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不仅要看合同的存在与否,还要综合考虑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欺诈行为的具体表现及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等多个方面。
最后,合同诈骗罪的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合同法、刑法等多个领域的法律规定,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案情,依法审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