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犯罪行为,主要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并骗取财物。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诈骗者可能伪造公司印章、营业执照等文件,或者直接冒用其他企业的名义与受害人签订合同,以此来获取信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提供虚假担保:为了进一步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诈骗者可能会出示虚假的财产证明或是银行保函作为担保。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指出,“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其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效力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使用欺骗性条款:在合同中设置复杂难懂甚至自相矛盾的条款,让受害者难以察觉其中存在的陷阱。虽然中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专门针对此类行为的具体条款,但《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规定了“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故意制造履约障碍:在合同执行阶段,诈骗者会故意拖延时间、拒绝付款等方式阻碍合同正常履行,从而达到非法占有目的。参照《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逃避法律责任:一旦骗局被揭穿,诈骗者往往会迅速转移资产、注销公司账户等方式试图逃避法律责任。对此,《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
综上所述,面对合同诈骗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对于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同时,在签订任何重要合同时都应保持警惕,仔细审查对方提供的信息及文件真实性,并考虑寻求专业法律顾问的帮助。通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减少成为合同诈骗受害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