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您想了解的是合同诈骗罪的常用手段及其法律依据。
虚构主体身份:犯罪分子可能通过伪造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文件,冒充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与被害人签订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虚假担保:提供虚假的财产证明、信用报告等作为合同履行的担保,诱使对方签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夸大履约能力:故意夸大自己的生产能力、资金实力等,误导对方签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五款指出:“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里的“其他方法”就包括了夸大履约能力等行为。
使用预付款诈骗:要求对方支付高额预付款,但之后不履行合同义务或无法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四款明确:“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设置陷阱条款:在合同中设置对己方有利而对方难以察觉的不公平条款,如隐蔽的违约责任、解除条件等,待对方履约时利用这些条款实施诈骗。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未直接针对此类行为作出具体规定,但实践中若该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则可依法追责。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常用手段多样,涉及法律条款广泛,受害者应提高警惕,审慎签订合同。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寻求法律援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