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的是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行为方式,即何种行为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希望从五个不同方面获得详细的法律解析,并要求提供最新的中国相关法律依据原文。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首先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等事实或者隐瞒真相,诱骗对方当事人签订或履行合同。例如,伪造企业资质、夸大经营状况等行为。
非法占有目的: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须具备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即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意图使对方当事人遭受财产损失而自己从中获取利益。
利用合同形式:行为人必须是利用了合同这一法律形式进行诈骗活动,如通过签订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等各类经济合同骗取财物。
数额较大: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合同诈骗行为不仅侵害了他人财产权益,还可能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其构成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来说,合同诈骗罪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出于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利用合同形式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甚至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我国刑法对此类犯罪行为有明确严格的规制,并配套司法解释予以细化和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