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同诈骗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一方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诱使另一方签订合同并遭受财产损失的行为。用户希望了解商务合同诈骗的具体构成要件及法律依据。
主观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意味着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已经预见到自己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真实意图,而是希望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
客观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行为人实施了以下行为之一:(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合同的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第(三)项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如果合同是在欺诈的情况下签订的,受欺诈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受害方的权利救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规定,受害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4条的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商务合同诈骗不仅涉及合同法中的民事责任,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受害方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寻求赔偿,同时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