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关于制造假冒公章及伪造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与后果。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制造假冒公章即属于此范畴。
合同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伪造合同进行诈骗显然构成该罪。
民事责任:除了刑事责任外,行为人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79条,“因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受害方有权要求赔偿因其违法行为所遭受的所有直接经济损失。
行政处罚:对于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已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明确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三)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综合惩治措施:考虑到此类犯罪行为往往涉及多个环节,公安机关在侦办时通常会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从源头上打击制售假证链条,切断利益输送途径,确保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总之,无论是从刑法还是民法角度看,制造假冒公章及伪造合同进行诈骗均属严重违法行为,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建议任何个人或单位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勿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