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究深圳地区房贷断供率高的具体原因;二是寻求在面临房贷压力时,可以采取的法律保护措施或“保房”策略。
1. 经济波动与收入下降: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对部分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一些居民收入水平下降,无力继续偿还房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63条,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若借款人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如重大疾病、失业等无法履行还款义务,可依据此条款寻求法律保护。
2. 房地产市场调整:房地产市场周期性波动,房价下跌或涨幅低于预期,使得房产价值低于剩余贷款总额,部分购房者选择放弃房产,造成断供现象。《民法典》第405条规定,抵押权设立前,抵押财产已经出租并转移占有,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这意味着即使房屋被拍卖,原有的租赁合同仍然有效,这可能成为一种“保房”策略。
3. 贷款政策调整:银行为控制风险,可能提高首付比例、收紧贷款条件,增加了购房者的财务负担。《商业银行法》第39条要求商业银行应遵循审慎经营原则,确保资本充足率不低于最低要求。因此,在贷款审批过程中,银行会更加严格地审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防止出现断供情况。
4. 金融教育缺失:部分购房者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未能充分评估自身财务状况与未来风险,盲目借贷购房,最终无力承担高额利息和月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强调消费者享有获取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的权利,这提示金融机构有责任向客户全面披露贷款产品信息,帮助其做出明智决策。
5. 法律救济途径有限:当借款人陷入困境时,现有的法律体系可能未能提供足够有效的救济手段,导致部分人选择放弃房产。《民事诉讼法》第236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这表明借款人可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避免断供。
综上所述,深圳地区房贷断供率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房贷压力,借款人应积极寻求法律保护,合理利用现有制度设计中的“保房”策略,同时呼吁政府与金融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金融教育,从根本上减少断供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