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每年因无力偿还贷款而丧失房产的人数;二是为避免出现“断供”现象,即无力偿还房贷而导致丧失房屋所有权的情况,有哪些有效的法律策略或措施。
作为资深高级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此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断供现象的法律定义与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5条、第206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及利息。若借款人未按期归还借款,贷款人有权要求其提前偿还全部债务并承担违约责任。此外,《民法典》第674条至第678条也规定了借款人未按时支付利息时,贷款人可解除合同并要求借款人立即偿还剩余本金及其利息。因此,断供现象实质上是指借款人违反借款合同中关于还款义务的条款,导致贷款人依据合同约定解除合同并采取相应法律措施收回抵押物(如房产)的行为。
断供人数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尚未有官方机构发布关于断供人数的具体统计报告,但根据部分研究机构和媒体的报道显示,近年来由于经济环境变化、个人财务状况恶化等原因,断供现象有所增加。不过,具体数字需要结合官方数据进行确认。
避免断供的法律策略:
政府层面的支持政策: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缓解居民购房压力和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提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供给范围;《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建房〔2020〕94号)鼓励金融机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住房金融服务,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这些政策间接降低了断供风险。
司法救济途径:如果已经出现断供情况,当事人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方面,可以积极与债权人协商解决办法,争取达成新的还款协议;另一方面,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裁判,如认定贷款合同存在不公平条款,则可能判决减少罚息或免除部分债务。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缺乏全国范围内精确的断供人数统计数据,但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合理规划财务、利用保险工具以及借助政府支持政策,可以显著降低断供风险,确保房产安全。同时,面对断供危机,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