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当前“弃房断供”现象是否仍在持续发生,并想从法律角度了解其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分析:
定义与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06条,抵押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目前,“弃房断供”现象确实存在,但具体案件数量和分布情况需要通过司法统计数据来进一步确认。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如果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款,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支付逾期利息、罚息以及因诉讼产生的费用。
信用记录影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8条,金融机构应当将个人或企业的信贷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至征信机构。一旦发生断供,借款人的不良信用记录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报告,影响其未来的贷款、信用卡申请及社会信用评价。
房屋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8条,抵押权人可以依法处分抵押房地产。银行可以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处置抵押房产,所得款项优先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如有剩余则退还给借款人。
法律救济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0条,当事人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借款人如对银行的处理结果有异议,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决。
综上所述,“弃房断供”虽然在某些地区仍时有发生,但借款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包括违约责任、信用记录受损以及房屋被依法处置的风险。建议借款人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