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核心关注的是在购房者放弃房产并停止支付房贷(即“弃房断供”)时可能产生的损失,包括经济上的损失和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他想了解的是违约成本、信用影响以及法律后果。
首先,从法律角度看,购房者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中通常会规定,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有权对抵押的房产进行拍卖,以弥补其贷款损失。这就是《物权法》第191条的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因此,如果购房者选择弃房断供,银行有权依法处置该房产。
其次,根据《合同法》第240条,贷款合同一旦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断供意味着违反合同,借款人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可能包括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再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暂行办法,断供会影响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可能对借款人未来的信贷活动产生长期影响。
第四,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37条,银行可能会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这可能导致借款人面临诉讼甚至执行程序,名下财产可能被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
最后,参照《刑法》相关规定,如果欠款数额巨大且长时间未解决,借款人可能因触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总结来说,弃房断供的损失不仅限于房产本身,还包括可能的经济赔偿、信用记录的损害,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严重的话,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因此,对于购房者而言,断供应是最后的选择,需谨慎对待。在决定断供前,应充分理解并考虑所有可能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