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在询问,如果面临经济压力或个人财务困境时,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房产并停止支付房贷,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用户希望了解这是否会触犯法律,对信用记录有何影响,是否有其他解决办法,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从法律角度看,弃房断供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合同违约责任:购房人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弃房断供将被视为违反合同,根据《合同法》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违约可能导致诉讼,甚至可能需要承担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物权法规定:根据《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七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弃房断供可能导致房产被银行收回并拍卖,购房人可能会失去房产所有权。
信用记录影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弃房断供会严重影响个人信用记录,该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备案。”
刑事责任:若银行提起诉讼,购房人可能面临法院判决后的执行程序,如《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状况。”
物权保护:弃房断供不仅可能让购房人失去房产,还可能因欠款和违约记录影响未来借贷,依据《物权法》第三十九条:“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综上所述,弃房断供并非无害化的解决方案,可能导致合同违约责任、丧失房产所有权、信用记录受损、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因此,购房人在面临困难时,应寻求法律援助,寻找协商解决贷款问题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弃房断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