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如果选择弃房断供(即停止支付房贷),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这涉及到贷款合同违约、信用记录受损、房产被拍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合同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意味着一旦借款人决定弃房断供,将被视为违反了与银行之间的借款协议,需依法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信用记录影响: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金融机构有义务向征信机构报送个人信贷信息。因此,当个人出现逾期还款甚至完全放弃偿还贷款的情况时,其不良信用记录会被记录在案,并可能对其未来的金融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财产保全及执行程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零八条:“债务人未按期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债务人的财产。”若借款人未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则银行有权通过司法途径申请对抵押房产进行查封,并最终通过拍卖等方式实现债权。
额外费用负担:除了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外,《民法典》第四百一十一条还指出:“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后,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也就是说,在房屋拍卖所得不足以覆盖全部欠款时,借款人还需负责支付差额部分以及由此产生的诉讼费、评估费等相关成本。
居住权保护限制:虽然《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自然人享有基于合法建造住宅而取得的居住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是因为个人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偿还贷款,则很难以此为理由阻止法院强制执行房产处置程序。
综上所述,选择弃房断供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和个人信用损失,还可能失去唯一住所。因此,在遇到财务困难时,建议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而非简单地选择逃避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