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合同诈骗主要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还触犯了我国刑法。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观意图: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客观行为:具体表现为伪造合同主体身份、虚构合同标的物等手段实施欺诈。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3号)进一步明确了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等几种常见形式。
造成后果:即因上述欺骗行为给对方造成了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损害结果。依据《刑法》第266条规定,“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证据链完整:需要收集固定相关书证、物证以及电子数据等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的材料。这要求调查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确保证据合法有效。
排除合理怀疑:在司法实践中,还需要综合全案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足以推翻指控的事实或理由。《刑事诉讼法》第53条明确指出:“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综上所述,当某人在订立及执行合同时采取了欺骗性措施,并且其目的是为了非法获取对方财产时,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对此类案件的处理需严格依照现行法律法规,确保公正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