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核心在于:在民事借贷过程中,如果借款人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行为,诱使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并造成其财产损失,是否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答案是,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有可能触及到合同诈骗的刑法规定。
一、主观要件上,借款人需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在借贷时明知自己无还款能力或无真实交易背景,仍故意实施欺骗行为。
二、客观要件上,借款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使得出借人在误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并因此遭受财产损失。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证据层面,需要收集证明借款人欺诈行为以及出借人因欺诈陷入错误认识、进而产生财产损失的相关证据材料。
五、法律责任承担上,一旦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犯罪,不仅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出借人还可以主张相应的民法救济措施,如撤销合同、请求赔偿损失等。
综上所述,若在民事借贷中发现借款人存在合同诈骗的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出借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也应注意审查和核实相关信息,以避免落入合同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