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的是,在北京市,对于合同诈骗案件,达到何种程度或满足哪些条件时,公安机关会予以立案。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解答:
立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
行为特征: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而订立合同,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欺骗手段,致使对方交付财物。具体如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证据要求:立案侦查需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实施了上述行为。证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书面合同、转账记录、双方通讯记录等能够证明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的材料。
程序流程:受害人发现被骗后,应尽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将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予以立案。
法律责任:根据《刑法》第224条,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案件的立案不仅要看涉案金额是否达到法定标准,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行为性质等因素。若遇此类情况,建议及时收集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