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合同诈骗的具体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行为会被认定为合同诈骗。根据中国法律,合同诈骗主要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首先,从构成要件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这里明确了合同诈骗罪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以及客观上实施了欺骗行为。 其次,在具体表现形式上,该条进一步列举了几种典型情形,如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等,这些都属于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 第三,关于犯罪主体,《刑法》并未对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作出特别限制,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成为本罪的行为主体。 第四,对于“数额较大”的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规定: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单位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第五,量刑方面,《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根据诈骗金额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刑罚档次,最低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不仅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在客观上还需实施了具体的欺诈行为,并且达到一定数额标准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应当提高警惕,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避免落入合同诈骗陷阱。同时,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损,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