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关注的是合同诈骗中单位与个人的法律责任和区别,特别是涉及合同诈骗的刑事责任的归属。用户可能在询问:一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在法律定义、定罪标准、处罚力度以及追责对象上的差异;二是如何区分和处理单位合同诈骗与个人合同诈骗的法律责任;三是如何界定和证明单位合同诈骗;四是在遇到此类案件时,受害者或检方应如何行动;五是相关法律条款和司法解释。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既可由个人实施,也可由单位实施。对于单位合同诈骗,若单位犯本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罪的规定处罚。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其次,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处罚。这是基于《刑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再者,受害者或检方应收集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书信、电子邮件、录音录像等,证明诈骗事实的存在。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将依法进行调查。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诈骗罪的数额标准进行了明确,也为区分个人诈骗与单位诈骗提供了更具体的法律依据。
综上,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实施合同诈骗,我国法律对此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处罚措施。在面对合同诈骗时,受害者或检方应积极取证,并依据《刑事诉讼法》启动刑事程序,追究犯罪者的责任。
总结来说,合同诈骗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实施,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受害者应熟知相关法律规定,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而司法机关也将依法严惩此类犯罪行为,以保护市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