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的是关于通过虚假出资的方式实施合同诈骗的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他想了解这种行为如何界定、涉及哪些法律后果,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界定: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如果在设立公司、企业等单位时,故意以虚假的货币、实物或者其他方式作价出资,意图使他人受骗并基于此签订合同,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和虚假出资罪的竞合。
法律责任:首先,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虚假出资责任: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合同效力:依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虚假出资导致的合同,若被认定为欺诈,可能因违背真实意思表示而无效或可撤销。
民事赔偿: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旦合同被撤销,欺诈方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总结:虚假出资进行合同诈骗的行为不仅触犯了刑法中的诈骗罪,还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将面临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同时,受害方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撤销合同并获得赔偿。因此,此类行为的法律风险极高,需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