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似乎在询问关于合同诈骗和虚假诉讼的相关法律问题,可能希望了解这两种行为的具体定义、法律责任及区别。以下将从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区别以及最新法律依据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
定义: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而虚假诉讼则是指行为人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企图通过司法程序获取非法利益或逃避债务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
构成要件:
- 合同诈骗: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诈骗行为;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和他人的财产权。
- 虚假诉讼: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为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客体为司法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
-
法律责任:
- 合同诈骗:根据涉案金额大小,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 虚假诉讼:一般按照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定罪处罚;情节严重的,按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等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
-
区别:
- 行为性质不同:合同诈骗主要发生在经济交往活动中,而虚假诉讼则是在司法程序中。
- 法律后果不同:合同诈骗直接侵犯他人财产,虚假诉讼则主要扰乱司法秩序。
-
最新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正)第二百二十四条 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详细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9月26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和处理方式。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与虚假诉讼虽然都属于欺诈行为,但其发生场景、侵害对象及法律后果存在显著差异,应依法严格区分并予以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