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识别和防范网络合同诈骗,以及在遭遇此类情况时应采取何种法律措施来保护自身权益。
一、网络合同诈骗的基本特征 网络合同诈骗通常表现为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诱使受害人签订合同并支付款项,最终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其常见手法包括但不限于虚构交易对象、夸大商品或服务价值、设置陷阱条款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如何防范网络合同诈骗
三、遭遇网络合同诈骗后的应对措施 若不幸成为网络合同诈骗的受害者,首先应当保持冷静,迅速搜集并固定证据,如交易记录、通讯记录等;其次,尽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同时,可以考虑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讨损失,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因合同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以及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总结:面对网络合同诈骗,用户需提高警惕,从源头上做好预防措施;同时,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在合法权益受损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