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确实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它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合同诈骗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这里“数额较大”通常指人民币3000元以上,“其他严重情节”包括但不限于多次实施、对多人实施等情形。
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明确规定了诈骗罪(含合同诈骗)的立案追诉标准为: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
量刑幅度:根据《刑法》第224条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于合同诈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证据要求:认定合同诈骗罪需达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即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主要包括能够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财产损失等关键证据材料。
法律责任:除了刑事责任外,行为人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民法典》第1099条规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给另一方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受害人还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总之,合同诈骗不仅触犯刑法相关规定,还将面临严厉的刑事惩罚及相应的民事赔偿义务。希望上述解答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