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在何种情况下合同诈骗案件能够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具体而言,用户希望获得关于合同诈骗罪立案的具体条件和程序的法律解释。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当个人实施合同诈骗,数额在五千元以上;单位实施合同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时,应予立案追诉。
数额标准:根据上述规定,达到一定的金额是立案的基础。这不仅涉及个人行为,也包括单位犯罪。对于个人,如果通过合同诈骗获得的财物价值超过五千元,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是单位犯罪,这一数额则提升至十万元以上。
主观故意:根据《刑法》第224条,构成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明确意图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据为己有,而非出于合法交易的目的。
行为表现:该罪行通常表现为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无实际履行能力而承诺履行、隐瞒真相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等手段,骗取对方财物。
证据收集:在实践中,公安机关会综合考虑报案材料、合同文本、银行流水记录、证人证言等证据来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此外,还需查明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被害方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
程序性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案能否立案取决于涉案金额、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具体的欺诈行为及其证据支持情况等多个因素。一旦满足法定条件,公安机关将依法启动立案程序,对涉嫌合同诈骗的行为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