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在何种情况下会被定性为合同诈骗,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我将以资深律师的角度,从合同成立条件、欺诈行为、主观故意、数额大小和法律追责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合同诈骗首先需要满足合同成立的基本要件,即双方自愿、意思表示真实且内容不违反法律。若一方故意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导致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订立合同,则可能构成诈骗。
根据《刑法》第224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的,构成合同诈骗罪。欺诈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虚假承诺等。
必须是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对方受损,仍故意为之。这需要通过证据来证明,如通信记录、证人证词等。
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才会构成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法律责任上,合同诈骗罪的处罚相当严厉,对于犯罪分子,除追缴违法所得外,还可能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结来说,被定性为合同诈骗,需具备欺诈行为、非法占有目的、合同成立条件的缺失、达到法定金额及主观上的故意等因素,且会受到相应的刑事追责。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情况需结合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