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合同诈骗通常指的是多个行为人共同策划、实施的,以签订虚假合同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欺诈手段,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行为。此类犯罪活动往往涉及面广、金额巨大、受害者众多,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了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定义与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群体性合同诈骗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犯罪主体的群体性和犯罪行为的有组织性。
刑事责任:对于群体性合同诈骗,刑法规定了较重的刑罚。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共犯责任: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群体性合同诈骗中,所有参与策划、实施的人员都可能被视为共犯,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受害人救济:除了刑事追责外,受害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要求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条,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同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预防与打击措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合同审查机制,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对涉嫌群体性合同诈骗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群体性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触犯了刑法,还可能涉及民法上的赔偿责任。国家法律对此类行为持严厉态度,通过加重刑罚、追究共犯责任等措施,旨在有效遏制犯罪,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于此类案件,受害方应及时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