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合同纠纷在何种情况下可能转变为合同诈骗,以及这种转变的法律依据和标准。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要判断合同纠纷是否构成合同诈骗,需考量行为人主观意图、客观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
主观故意: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即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因此,区分正常商业风险与恶意欺诈的关键在于证明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实施合同诈骗者往往会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故意隐藏重要信息来诱骗对方签订对自己不利的合同。依据上述刑法条款,如果能够证实某一方采取了此类手段,则更倾向于认定为合同诈骗而非简单的民事争议。
造成实际损害:只有当受害方因被欺骗而遭受经济损失时,才能成立合同诈骗案件。这里的“损失”不仅包括直接财产损失,还涵盖了因被骗取信任而导致的机会成本等间接损失。
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18号),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达到五千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因此,在评估是否构成犯罪时还需考虑涉案金额大小。
证据收集:无论是提起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都需要充分准备相关证据材料。对于涉嫌合同诈骗的行为,除了常规的合同文本外,还需要搜集电子邮件往来记录、电话录音等能证明对方存在欺诈意图的间接证据。
综上所述,合同纠纷转化为合同诈骗的关键在于能否证明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并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给对方造成了经济损失。实践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