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合同欺骗”与“合同诈骗”的区别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在探讨在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因受到欺诈而遭受损失时,如何区分这两种行为的性质及其法律责任。作为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构成要件、法律责任、举证责任、法律后果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并引用最新且完整的中国法律依据原文,帮助您全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构成要件:
- 合同欺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即合同欺骗主要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故意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另一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作出承诺,但并未达到刑法规定的严重程度。
- 合同诈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即合同诈骗不仅包括了合同欺骗中的欺诈行为,还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且骗取的财物需达到一定数额。
二、法律责任:
- 合同欺骗:合同被撤销后,受欺诈方可以要求对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及赔偿损失。
- 合同诈骗:构成犯罪的,除承担民事责任外,还需承担刑事责任,如罚金等。
三、举证责任:
- 合同欺骗:由受欺诈方承担证明对方存在欺诈行为的责任。
- 合同诈骗:由检察机关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及骗取财物的事实。
四、法律后果:
- 合同欺骗:受欺诈方可申请撤销合同,恢复原状。
- 合同诈骗:行为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同时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五、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了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为合同诈骗案件提供了具体的裁判依据。
综上所述,合同欺骗与合同诈骗虽均涉及欺诈行为,但在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区分两者有助于准确适用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