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实质上是在询问关于在合同诈骗中使用合同章的法律责任和后果,以及相关中国法律的具体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与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使用虚假的合同章是典型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之一。
合同章的法律地位:在中国,合同章(公章)是企业法人对外进行民事活动的重要标志,具有法律效力。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将构成犯罪。《刑法》第280条明确规定了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合同诈骗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民事责任与赔偿:除了刑事责任外,合同诈骗还可能引发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要求行为人承担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79条至180条对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进行了规定。
预防与救济措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合同章的管理,防止被盗用或滥用。一旦发现合同诈骗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民法典》第181条至182条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进行了规定,为企业在遭受不法侵害时采取合理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为合同诈骗提供合同章不仅触犯了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还可能涉及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罪,将面临严重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企业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合同章的管理和使用,防范合同诈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