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识别合同诈骗,需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虚构主体身份或经营能力:行为人可能冒用他人名义、伪造营业执照或其他证明文件,或夸大其经营规模和能力,以此获取对方信任并签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虚假承诺或隐瞒重要信息:在合同谈判阶段,行为人可能做出无法实现的承诺,如承诺提供不存在的商品或服务,或隐瞒商品瑕疵、债务状况等关键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现已被《民法典》取代)第五十二条,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
预付款或定金诈骗:要求对方先行支付高额预付款或定金,之后以各种理由拖延履行合同或直接消失。《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是,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诈骗: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诱骗对方签订合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21号)第一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认定标准。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诈骗行为:即使合同签订时双方意图真实,但在履行过程中,一方通过篡改合同条款、伪造单据等方式,企图非法占有对方财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还规定了其他几种合同诈骗情形,包括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及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总之,识别合同诈骗需警惕上述五种常见手法,一旦发现可疑迹象,应立即停止交易,收集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加强法律意识,审慎签订合同,是预防合同诈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