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提到的情况涉及合同诈骗罪,当一方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与另一方签订合同,骗取财物后逃匿,受害者应及时报警,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以下是基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具体分析:
- 定性与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报案与立案:遭遇合同诈骗时,受害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尽的证据材料,如合同文本、付款凭证、通信记录等,以便警方及时介入调查。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68条至172条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立案侦查。
- 追赃挽损: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将采取措施追缴赃款赃物,尽可能为被害人挽回损失。《刑事诉讼法》第193条规定,对于已经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缴国库。
- 民事诉讼:即使犯罪嫌疑人逃匿,不影响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民法典》第1184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 国际合作:若诈骗人逃往境外,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等渠道请求协助抓捕归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跨境追逃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之,面对合同诈骗行为,受害方不仅需要依靠刑事打击,还应积极寻求民事救济途径,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事前防范意识,谨慎签订合同,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