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骗取担保”和“合同诈骗”的区别及法律责任。以下将从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法律后果以及案例分析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答。
-
定义:
- 骗取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骗取担保是指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使他人提供担保,从而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
- 合同诈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骗取担保:(1)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3)使他人基于错误认识提供了担保;(4)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
- 合同诈骗:(1)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客观上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欺骗行为;(3)使对方当事人基于错误认识交付财物;(4)造成对方当事人财产损失,且数额较大。
-
法律责任:
- 骗取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骗取担保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合同诈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法律后果:
- 骗取担保:除了刑事责任外,行为人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返还担保财产、赔偿损失等。
- 合同诈骗:除了刑事责任外,行为人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返还财物、赔偿损失等。
-
案例分析:
- 骗取担保案例:某甲虚构事实,使某乙为其提供担保,后某甲无力偿还债务,导致某乙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法院认定某甲构成骗取担保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 合同诈骗案例:某丙与某丁签订购销合同,虚构货源,骗取某丁货款后逃匿。法院认定某丙构成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
综上所述,骗取担保和合同诈骗虽然都涉及欺骗行为,但具体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有所不同。在实际案件中,应根据具体事实和证据来判断行为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