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咨询的是关于使用虚假身份进行合同诈骗的相关法律责任和法律规定。他想了解这种行为如何界定、构成犯罪的条件、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界定与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主体要件:行为人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即年满十六周岁且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以及能够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客观要件: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如伪造身份证明、虚构项目或资质,诱使对方签订并履行合同。
主观要件:行为人主观上要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意图永久性地剥夺他人财产。
数额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或者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以上,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
总结:使用虚假身份进行合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需满足主体、客体、主观目的及一定金额要求。一旦被定罪,将面临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罚金甚至无期徒刑。同时,受害者有权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