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核心在于:即便未实际获得诈骗款项,是否仍需承担合同诈骗的法律责任。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出发,我将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此法律问题: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即使未实际取得诈骗款,只要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导致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即可构成合同诈骗罪。因此,即便没有拿到钱,也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法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民事责任:即使未实际取得款项,行为人依然可能因合同欺诈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行政责任:对于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行为,行政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信用记录影响:此类行为将对个人及企业信用记录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日后贷款、招投标等方面活动。
后续法律救济:受害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可请求启动刑事自诉程序。
总结而言,即便未实际获得款项,合同诈骗行为同样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不仅包括刑事责任,还有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多重法律责任,同时严重影响个人及企业的社会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