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用户希望了解合同诈骗如何被定性为诈骗罪的具体标准和法律依据。
一、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采取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3)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上述行为;(4)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这里的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和“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指出:“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一)明知没有履行能力而签订合同的;(二)收受对方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三)挥霍对方财物,致使无法返还的;(四)使用对方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的;(六)其他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行为。”
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是合同诈骗罪的重要特征。这包括但不限于伪造文件、提供虚假信息、夸大履约能力等行为,旨在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从而交付财物。
四、合同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是否发生在合同签订、履行的过程中。合同诈骗罪更强调利用合同形式进行诈骗,而普通诈骗罪则不要求特定的形式。
五、法律责任及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的定性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行为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在实践中,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结合具体案情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