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虚假合同与合同诈骗之间的关系及法律责任,具体涉及虚假合同如何构成合同诈骗罪、法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防范措施等内容。
虚假合同与合同诈骗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虚假合同是指在合同订立或履行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而签订合同的行为。当这种行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时,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律责任:对于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将依照上述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民法典》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因此,受欺诈方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要求撤销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
民事责任:如前所述,因虚假合同导致的损失,受害方可要求撤销合同并请求赔偿。《民法典》第179条进一步明确:“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陷入虚假合同陷阱,建议在签订合同时注意核实对方身份信息、资质证明及过往交易记录等,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合作对象。同时,合同内容应详尽明确,避免模糊条款。
最新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发布《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对合同诈骗行为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加大了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综上所述,虚假合同一旦具备非法占有目的即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需承担相应的刑事及民事责任。为避免相关风险,建议严格审查合同内容并采取必要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