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问题核心是:如何识别和应对涉及合同诈骗的APP,以及在遭遇此类诈骗时,根据中国法律应如何维权、追责及寻求赔偿。
定义与识别: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在APP环境下,这可能体现为虚假宣传、伪造服务内容、诱骗用户签订不实合同等。用户应警惕承诺过高收益、要求预先支付大额费用、无明确服务提供方信息等情况。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具体情形,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等。
证据收集:遭遇合同诈骗后,首要任务是收集保存所有交易记录、聊天记录、付款凭证、APP宣传资料等电子证据,证明欺诈行为的存在及造成的损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一种形式,确认了其在诉讼中的法律效力。
报警处理:发现合同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受害者应提供详细情况说明及已收集的证据材料,协助警方工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民事追偿:在刑事程序进行的同时,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诈骗者赔偿损失。这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及合理的间接损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恢复原状、修理、重做、补偿损失、赔偿损失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如果APP属于消费类产品或服务,受害者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寻求保护,要求加倍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识别合同诈骗APP需警惕异常承诺与要求,遭遇诈骗后应立即收集证据并报警,同时利用民事诉讼和消费者保护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法律体系为打击合同诈骗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受害者应充分利用这些法律规定,确保自己的损失得以挽回。